發表文章

讓我們輕輕地走在地球上,為下一代許諾一個零塑未來

圖片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核心主題是減塑 (planet vs plastics) 倡議在 2040 年之前全球塑膠的產量能夠減少百分之六十,為下一代打造「零塑膠的未來」。 地球日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與地區都有民眾參與,十億人以上會在這一天為環境而行動,希望能藉由日常的節能減碳以及年度的核心主題,改善地球的環境。 地球日的起源來自於五十多年前,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美國參議員受「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影響,發起了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草根遊行活動,當年是為了抗議大量使用含鉛汽油及產業排放濃煙卻無法管制,要求國會通過環境生態法案。 這個人類首次為保護環境而舉行的行動,促成了美國環保署的成立,這是世界上的第一個環境主管官署,也醞釀了聯合國在一九七二年六月五日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 隔了二十年,在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全球有一百四十一個國家,二億個人參與了第一次跨國舉行的國際地球日,此後各國民眾紛紛響應,也都在 4 月 22 日提出當時最迫切的環境議題,全球串連一年比一年規模還大,也就稱為世界地球日。這個運動推行了幾十年,想不到地球生態環境所面對的危機不但沒有減少,還一年比一年嚴重。 為什麼關心環境的人愈來愈多,但是人類所有面對的環境危機卻愈來愈嚴重 ?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於我們的消費習慣與現今的經濟體制,人口愈來愈多,人人都追求舒適豐盛的生活,而科技的進展,也的確快速地滿足了我們的需求,但這些科技產品的原料都是來自於大自然,但是在我們使用過、廢棄之後,卻無法回歸到大自然,其中塑膠是數量最龐大,對地球生物也危害最深的產品。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裏,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   記得小時候常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或者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有人來收購。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也是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重新思考的永續之路。   這些年來,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競爭,東西似乎愈來愈便宜。也因為便宜,我們就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就不會好好珍惜

地震的隨想

圖片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 …… 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 …… 人類才再度體會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 這個月台灣連連的強震,大家才又想到,台灣是位處在地震帶,地震是台灣的宿命,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因為百萬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大地震,台灣才能浮現出海面。地震是板塊撞擊釋放壓力所產生,太平洋上的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撞擊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往下沉,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擠出中央山脈以西的陸地,而花東的海岸山脈則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兩個板塊撞擊交界處就是花東縱谷。 至於什麼是板塊 ? 地球剛形成時,是一團非常熱的火球,隨著時間慢慢冷卻,是由最外面,也就是接觸到太空的冷空氣這部份開始變冷而硬化,因此地球核心內部還是一團會流動的超高溫液體,被外面的地殼給包起來,這些地殼並不是很完整的一整個圓密不通風,而是分為十多塊,像是拼圖一樣組成地殼,我們稱為板塊,板塊上面有的地方是海洋,有的地方就是我們住的陸地,因為這些板塊底下是液體的熔漿,板塊飄在上面會因為分離或聚合的作用力而變形或斷裂,這現象我們稱為地震,有些時候地心的熔岩會從板塊的裂隙中冒出來,我們就稱為火山爆發! 很多地方或國家是沒有地震的,因為板塊撞擊時邊緣才會有感覺,板塊的中心部份就感覺不到了,像太平洋周邊底下就是很多板塊的交接面,所以很容易發生地震,從太平洋東岸阿拉斯加、美國加州、南美的智利,然後到太平洋西岸的日本,然後台灣一直到近赤道的印尼及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有一個名詞特別稱呼這個地方為環太平洋地震帶。 近年全世界各地都是強震連連,專家認為,全球暖化的加劇,也會增加地震的次數與強震。 台灣的國家安全局曾經跟立法院提報的一份資料有指出,近幾年全世界的天災地變不斷, 2009 年是 2008 年的 14.5 倍,而 2010 年又是 2009 年的 27.5 倍,看來地球真的是處在一個高度變動的時刻,人們也要隨時準備好面對災難的降臨。

志工訓練與無限賽局

圖片
  今天很開心到荒野高雄分會的第 13 期解說員訓練上課。這是中斷 10 年的訓練重啟,非常期盼明年能繼續到高雄與 14 期的伙伴相見。     雖然卸任荒野理事長已近二十年,但是荒野的志工群組邀請,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會答應。     總是覺得,對於一個像荒野這樣的公益團體而言,志工訓練是組織發展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我在擔任秘書長與理事長長達十二年中,每次開理監事會議,檢視三個月裡全國各地分會或志工群組的報告時,我最在乎的就是有沒有持續辦志工訓練,若有所中斷,我一定追尋原因,並且投注人力物力予以協助。     同時,荒野在各地組織多所以辦的活動也多,往往會在一個假日會有多場活動舉行,在分身乏術之下,我出席的標準也是以志工訓練為優先選擇。     我常在開會時跟各分會長或各群組幹部強調 : 「你們辦的活動即便再盛大,會參加的民眾成千上萬,甚至部長、縣長 …… 都會到,但是我不一定會出席。可是,只要是舉辦志工訓練,即便只有十個人,十五個人報名訓練,我也一定會出席。」     舉辦活動不是不重要或不必要,但活動再成功,也就是像放一場炫麗的煙火,一閃即逝,對於資源有限的公益團體而言,太重排場門面或太消費性地活動,總是令我不自在。     相反地,志工訓練只要能開辦成,就表示又有一群人承諾為環境付出行動,而這群人的生命也將因此而改變,我們相信這種身體力行的參與,將會影響到這些志工身邊的親朋好友與同事。     無限賽局最重要的是有無接班人,就是一棒又一棒願意參與的志工。 生態保育是場無限賽局的運動     記得多年來跟荒野的伙伴談荒野的策略與文化時,偶爾會提到,不管我們多麼努力,環境保護是永遠無法成功也無法達成的目標,換句話說,生態保育終究是條漫長無止盡永遠無法抵達終點的努力。     也因為我們有如此的體認,所以荒野才做出不同的選擇,採取不同的策略,形成現在的文化。     往往限於時間的關係,說這些話時我通常沒有進一步的解釋,也不知道伙伴們是否能有跟我一樣的體認。最近看了賽門西奈克所寫的 「無限賽局」這本書,想到剛好可以用企管領域的賽局理論來談談這個觀點。     只要有至少二位玩家,賽局就能成立,賽局分為有限賽局與無限賽局。有限賽局中,有既定,已知的玩家,以及固定的規則,大家事前有共識,達到某個目標後,賽局

我們用什麼記錄人生呢?

圖片
    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人在家,不用擔心有人干擾,若是也沒有隔天必須完成的稿子或任務時,有個完完整整一長段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光可以揮霍,真是太開心了 !     其實我也沒什麼想「揮霍」的事情,頂多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隨便亂看書,把深陷書架裡層的書重新搬出,從那些被遺忘的書追索著曾有過的時光。書是一本一本買的,當初會買下那本書,一定有著那時相關的興趣或追尋吧 ?     記得在談到閱讀相關的演講時,偶爾會問聽眾 : 「以前賣底片的廣告會鼓勵我們用照片寫日記,的確,現在每個人也都習慣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每個時刻。但是我們重新看到五年前十年前的相片時,可以知道當時的裝扮穿著,髮型變化或者是胖是瘦,但是從相片中往往無法看出當時的煩惱或內心的狀態,如果我們用相片寫日記,那麼 我們用什麼記錄人生呢 ? 」     我的答案是書,把自己喜歡的書留在身邊,隨著歲月的成長,那些書就是自己的生命記錄。     因為我們喜歡一本書,一定是對書裡的內容或論點有共鳴,也就是當時我們的生命情境與書裡展現的氣度是相合的,因此把喜歡的書買下來,放在身邊,就是留存自己難以言傳的心靈成長歷程。     當我們再回頭看年輕時很喜歡的書,或許會啞然失笑覺得當年怎麼那麼天真浪漫,這時或許可以映照出現在的成熟或者變得現實冷酷 ? 當然,也有可能重讀之際依然內心澎派,那麼也許表示我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但是不管如何,如果沒有這些書提醒,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的心路歷程與轉變,也許就淹沒在流失的記憶中。因此,宅在家最開心的是整理過往的書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追劇或上網看各有立場的政治評論,關注當下的處境是人之常情,而且網路訊息的「無限推播」程式,也讓我們一直一直往下滑,無止盡的新訊息,我們也就一直滑希望看到有趣或精彩的,時間就這麼滑掉了。     記得看過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人們在看電視或上網後,情緒都會比原來差,而看書的人,情緒會比較正向。     但是我知道假如平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要忽然安靜下來看書是很難的,現在很多影音串流平台幾乎有無止盡的精彩節目,此時不追劇,尚待何時呢 ? 偶爾若有人覺得追的心力俱疲,想換點其他事情來做,但一下子也找不到想看的書,那該怎麼辦 ?     我建議可以看童書繪本。     假如

興穀國小的校園生態環境營造

圖片
  這二十多年來,包括演講,評審或參加活動,我去過的國小應該有數百所,若加上中學與大學,我去過的應該有近千所,雖然大部分只是短暫停留,但是從學校軟硬體呈現的氛圍,除了空間設計之外,校長、老師及學生彼此之間互動的氣場,可以說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其中當然以校長治校的理念及態度的影響最為關鍵。     單以我最熟悉的新北市三重區興穀國小為例,這三十年來,一直擔任學校的校牙醫,歷任過多位校長,每個校長的個性或治校重點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校的氣氛也隨著有很大的變化。     興穀國小的地理位置很特別,位在下重新橋不遠處,是三重往新莊的必經之路,也離台北市萬華區往三重新莊的中興橋不遠,理當算是人口稠密的都市小學,有趣的是,興穀國小位在二重疏洪道附近,附近都是鐵皮工廠及老舊房舍為主,少子化加上人口遷出,所以學校學生人數近三十年來一直逐年遞減中,六 . 七年前這整片區域做土地重劃都市更新開始拆房子,從三十年前我剛擔任校牙醫的二千多個學生降到三年前的一百四十人。 不過隨著這區域開始蓋出一棟棟的住宅大樓,學校教室分期拆除到前年全新落成,學生人數也逐漸回昇,目前已來到近二百人。      重新橋邊這一大片更新的土地,原本數百棟房子全部拆掉,除了一間位在興穀國小正對面的三級古蹟先嗇宮,也就是五谷王廟,祭祀神農大帝的廟宇。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一下課就到池塘邊觀察。     另外在校舍與圍牆間的草地,校長也規劃了原生藥草生態農場,種了十種香草植物,其中有五種是本土種,如芳香萬壽菊、檸檬馬鞭草、甜菊、白鶴靈芝、仙草,還有外來的迷迭香、薄荷 …… 等等。     更有趣的是設計許多相關課程,讓學生學習種植、採收、洗淨曝曬到設計包裝,用草香植物,做成各種文創產品義賣,比如芳香小蠟燭,壓花書籤、擴香石、香包、茶包,以及水晶膠水 …… 等等。這些孩子親手做的文創產品在神農百草文化季義賣,除了做公益,應屆畢業生也將義賣所得當作謝師感恩餐會的費用。     母親節快到了,校長很開心的從櫃子

在忙碌中從容過生活

圖片
      據研究,聲音是我們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不管是手機鈴響還是通知有新訊息的叮咚聲,或螢幕影像傳來短促且高音頻的聲音,都會讓我們的壓力迅速增加,形之於生理上可表徵的,就是血壓上升,體內賀爾蒙改變。     這個時代,不管是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壞消息已經太多,再加上來自於工作的壓力,所以我們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環境,比如行動裝置或休閒時間,就要仔細選擇可以紓壓的方式而不是增添我們的壓力。     檢視自己是不是壓力過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檢視自己注意力集不集中 ? 晚上睡得好嗎 ?     若是常常丟三落四,別人說的話有聽沒有見,或者晚上輾轉反側,就要警覺到無形的壓力是否即將把我們壓垮,而要趁早調整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說 ! 「你命好,可以調整行程,讓自己從從容容過日子,我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工作就是逼得我們二十四小時必須整天開機,時時刻刻待命。」     沒錯,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忙碌,工作逼得我們團團轉,必須時時刻刻上線以備突發狀況。老實說,雖然這幾年我給自己的人生課題是學著慢下來,用更多的時間做更少的事,但是,一方面或許貪心,一方面與其善也的個性使然,總不小心答應了朋友們過多的邀請或拜託,所以我的行程與工作量是非常驚人的,但是我還是盡可能讓自己的心情保持從容,不用手機,甚至也不太接電話不太打電話之外,出門時,我會隨身攜帶一個計時器 ( 碼錶 ) 在行程空檔訂下鬧鈴時間,然後我就可以專注或悠哉地看五分鐘詩集或十分鐘小說。     從從容容過日子,有時候只是心境轉變, ( 認知調整,不過這不太容易 ) ,更多時候只要我們多給自己幾分鐘時間轉換環境,心境就會隨之而變。     古人說,偷得浮生半日閒,不管是搭捷運上班時早一站下車,當作散步,或者出差時早半天到或晚半天走,當作自己的小旅行,甚至利用午休時間做點有趣的事或者來場甜蜜的小約會,都是改變情境的好方法。     當然,現代有更多人會利用短短幾分鐘打坐 ( 或者稱靜坐 ) ,閉眼練習深呼吸,這些讓思緒放空的練習,也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忙不該是藉口,反而愈忙愈要想辦法做到從從容容的過生活。  

親山近山―以無痕山林方式進入自然.療癒生命

圖片
  台灣山岳雜誌歷經停刊.改版復刊後這幾年.屢得雜誌金鼎獎.本本值得收藏.這期邀請有我寫一篇關於無痕山林的文章.附在後面. 親山近山―以無痕山林方式進入自然.療癒生命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 荒野是生命的源頭,是人類古老的鄉愁,我覺得人類內心深處有一股來自遠祖的呼喚,那種能量會驅動著我們去尋找基因所熟悉的感覺,也就是回到大自然裏。不過,這種自然的鄉愁是必須被適當引導與陪伴的,甚至對於久居都市的人們而言,是必須重新學習的。 尤其近幾十年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的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城市裡討生活,物質文明與消費文化席捲全世界的同時,人們回歸山林,接近自然美景的慾望也更加強烈,登山與步道旅遊也成為最熱門的休閒娛樂。     行政院在民國 91 年將『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之中,民國 95 年由民間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呼籲民眾回歸人與土地關係的內在價值。這個運動也得到行政院的回應,以『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計劃跨部會推動。     民國 108 年底,政府也宣布山林解禁,除了國防必要,地形破碎危險,或者屬原住民聖地及生態保育林地之外,均全面開放民眾進入,同時政府也編列進行步道與山崖的整建,路線標誌的改善,建置更多無線基地台,加強山裡的通信訊號。 另外也將原來就是散置管理單位的網路查詢申請平台簡化與合併,只要登入台灣登山整合資訊網,就可以得到所有需要的資訊與服務,只要在網路內檢視登山路線名稱或山頭名稱,或直接用關鍵字查詢,就會有完整的訊息,如果要申請山屋住宿,也會附上相關連結。 一方面是山林解禁還山於民,另一方面是 109 年起全球疫情肆虐,無法出國旅遊的關係,全國民眾不分年齡職業與興趣,全都留在台灣,所以隨著登山人數暴增,登山遇險的事件也屢屢創下紀錄,分析原因,應該是許多登山新手經驗不足所飲泣的意外。 若從另外角度來看,當山林解禁人們一窩蜂湧入時,自然棲地也很可能因為遊客大幅增加而受到嚴重的衝擊。有不少民眾對於踐踏草地,走捷徑,或隨手丟棄垃圾覺得好像沒什麼關係,但是這些對於個人而言似乎無傷大雅的行為,在人數眾多且長期累積之下,對於自然棲地與物種而言,會是難以復原的災難。   我們愛一座山,卻不該出賣整座山的靈魂,當每個人都到山上找希望時,會不會在不經意中使山林失去了它的未來 ?